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書評]昆蟲臉書, 不只是賣臉

[書名] 昆蟲臉書 The Face Book of Insects in Taiwan
[作者] 黃仕傑
[出版] 天下文化
[日期] 2012年01月31日
[ISBN] 9789862168868
[書評] 比較制式的書評看我家在蕃薯藤自然新聞上的文章, 這邊就不去重覆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和海野和男的昆蟲顏面圖鑑的梗了. 直接說說我的感想. 我的第一本昆蟲書是陳維壽老師的我的蝴蝶夢(民國66年), 從五歲到現在變成四十歲的禿頭歐基桑, 我看過的昆蟲專書也已經不下千本了(這對昆蟲學者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我總是期待著台灣的蟲書有更多的新方向, 無論是科普, 玩賞, 觀察, 採集, 攝影集, 應該還有很多潛在的讀者群可供經營. 2009年到2012年初看起來真的是昆蟲科普書籍出版非常耀眼的一段時間, 除了楊維晟的賞蟲365天, 黃仕傑的昆蟲臉書, 盧耽的圖解昆蟲學, 蝶小小的跟著節氣賞蝶去, 張永仁的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 還有不少的文字書與攝影書. 許多人總說自然生態類的圖鑑沒市場, 做了一定會賠錢, 但出版動作又非常地活絡, 我想這反應出來的絕對不是"作者賺很大", 而是作者窮盡心力展現佳作的決心, 出版單位的支持, 當然還有幾十年來讀者群的漸漸茁壯. 我每個月都要寫好幾本國內外書籍的書評書介. 倒也不是自己雞婆愛寫, 而是寫書評其實是對經費有限的研究室來說獲得"免錢書"的有效方法. 但是昆蟲臉書我居然就這麼一放放了三個月. 對作者非常不好意思. 但這是有原因的.

我覺得這本書出奇地有料. 本來覺得該不會就是海野和男的昆蟲顏面圖鑑的中文版罷了, 文字量也沒有很多啊. 但仔細一讀, 我真的會覺得很多昆蟲系或生物相關科系學生一定要汗顏. 或者, 老師要覺得汗顏. 怎麼我們的學生連觀察都不會呢? 怎麼我們這些教授教不出幾個能觀察能寫能做點研究又能努力實踐理想的人呢? 這本書的文字是非常敘事性的, 而且梗好多. 比起一些公家單位出版的小本制式圖鑑, 上面copy+paste一些沒人看的"形態描述", 看起來像是個任務交待, 而不是有意義的科普交流, 我喜歡這本書類似情感分享的情調. 如果要我來寫, 其實我真的無法為這麼多蟲想這麼多梗, 但這些梗又不只是作者個人的情感投射, 還帶有很多科學知識的分享. 我認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台灣有很多科普書寫, 經常充滿了道聽塗說未經求證, 再由情感放大的假相, 或者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指導者心態, 來"教化你們這些不懂的人" (也就是說看不懂是你家的事). 這幾年昆蟲書籍的書寫變得非常多元, 這是我感到很喜歡的. 這不僅僅代表著作者找到自己的方向, 也表示我們的讀者有足夠多樣性的品味與鑑賞力. 有這樣的環境才可能造就更多精采的作品.

當然從這本書中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昆蟲科普書發展的限制與瓶頸. 簡言之就是, 除了部份鱗翅目, 鞘翅目, 半翅目, 膜翅目, 蜻蛉目以外, 這些作者能夠再觸及的題材就非常有限了. 部份鞘翅目昆蟲能夠就單種來寫篇洋洋灑灑的文章, 但是遇到石蠅, 蜉蝣, 不要說什麼足絲蟻, 就只能以"對該目的印象"寫一些浮泛的東西. 問題出在於台灣的學術界缺乏分類人才, 分類人才素質不高, 或根本找不到工作來延續學術興趣. 這些都沒有, 又怎麼可能會有根植於嚴謹科學而衍生的科普知識呢? 我相信接下來若昆蟲科普書還要再有所突破, 就不能再是無目的的圖鑑, 成就個人出書意念的圖片集錦. 而需要熱忱, 專業與明確的信念將寫手, 傳播, 行銷, 與學術人才做更好的結合.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書評]跟著節氣賞蝶去

【書名】:跟著節氣賞蝶去
【作者】:施信鋒
【出版社】:天下遠見
【出版日期】:2012/04/09
【ISBN】:9789862169155

我們家在蕃薯藤自然新聞寫的書介就直接看這邊, 但是我在自己的blog就要說點其它的(也就是不需要在Yam那種大眾媒體上說). 對我來說這本書有什麼梗呢?
  • 說真的, 我們這種研究者已經沒有時間像攝影者或野外觀察者一樣, 可以整天在外面拍照. 我們一出門都是去採樣本回來抽DNA, 若要站在路邊撈花或是趴在河邊等某某蟲飛來, 那真的是大學的回憶了. 看到封面的青斑鳳蝶群集吸水其實挺感動的. 要知道我小時候(民國約70年)那時候所謂的多才真的是多(而且已經比蝴蝶工業全盛時期少很多了), 我永遠不知道青斑鳳蝶的野外幼蟲密度那麼低, 烏心石也不是高密度的樹,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成蟲可以群集出現在河邊. 那種景像是難以令人忘記的
  • 大大們看什麼? 當然是看有沒有拍到很少的東西啊. 這點我想這本書可以滿足很多人. 因為有些人一輩子也看不到這些蝴蝶活生生的樣子.
  • 錯字啊~ 形態的形是形, 型式的型才是型. 罰寫50次.
  • 眼蝶的眼紋其實不算是"干擾視覺". 所謂的干擾視覺指的是讓掠食者無法對焦或無法判斷輪廓. 眼蝶的眼斑基本上還是被當成一種警戒訊息(warning signal)
  • 蝴蝶命名演進那段, 我想不知道這個來龍去脈的人可能會有點霧, 但是對於蝶會的講師或義工來說, 這個段落的說明是可以提供解說的參考的. 不過我想這邊如果可以舉例, 把一些複雜蝶名(例如那些翠灰蝶)說清楚些, 舉個例, 會更清楚
  • 升天鳳蝶大聚集真的是太威惹~
  • 然後我想跟大樹/天下的編輯說, 你們訂的英文標題太冗長了. 跟著節氣賞蝶去翻成A seasonal guide to the butterflies of Taiwan就好了. 我不懂加那個eco-tourism要幹嘛. 以後稍微注意一下吧, 不要弄得好像高中英文例句翻譯.
  • 然後, 有人問我"這本書和陳維壽的台灣賞蝶情報還有張永仁的台灣賞蝶地圖"有什麼不同啊? 嗯, 陳老師的蝴蝶世界奇觀(1981)"大概是中文出版品中第一次提到"賞蝶勝地"的書籍, 當時所謂的賞蝶勝地是什麼地方? 新店, 碧潭, 指南宮, 烏來, 圓通寺...各位可以想像嗎? 我小學的時候參加的第一次由"少年科學勵進會"所舉辦的賞蝶活動地點就是在新店七張. 當時的七張有多少蝴蝶呢? 從羅斯福路往巷子裏繞, 就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大琉璃紋鳳蝶. 我家在中和南勢角, 小二的時候後山到處都是台灣鳳蝶, 紅肩粉蝶, 還有, 大白斑蝶. 陳老師的台灣賞蝶情報比較像是對那個已經逝去的時代的勉懷, 讓大家看到"那曾經是台灣蝴蝶輝煌的過去". 而張永仁的台灣賞蝶地圖則是在"那裏找蝴蝶"之外, 帶給許多人更深刻的知識, 還有, 獨到的看法. 那麼蝶小小的書呢? 我覺得這是一本很輕鬆的書, 沒有什麼物種介紹, 也沒有什麼很深的故事, 就是單純地, 告訴你現在那邊還可以看到蝴蝶. 圖片漂亮, 排版精美, 讓從來不知道蝴蝶這麼美的人, 想要賞蝶, 也讓拍蝶多年的行家, 佩服功力, 努力與運氣.

茶蠶蛾屬(Andraca)被拆成兩個亞屬了

文獻來源: Zolotuhin V. (2012) Taxonomic remarks on Andraca Walker, 1865 (Lepidoptera: Bombyc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five new species. Zootaxa 3262: 22-34.

Abstract
The genus Andraca Walker, 1865, is divided into two subgenera, one of them new: Chrypathemola Zolt., subgen. nov. (type species Andraca apodecta Swinhoe, 1907). The following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raca draco, sp. nov. (from Java); Andraca lawa, sp. nov. (from Palawan), Andraca paradisea, sp. nov. (from Philippines), Andraca chrysocollis, sp. nov. (from Philippines) and Andraca (Chrypathemola) nobilorum, sp. nov. (from Vietnam). A male lectotype for 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1865 is designa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ZMHU; this designation led to the new synonymy: 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1865 = Andraca angulata Kishida, 1993, syn. nov. The systematics of the family Bombycidae is briefly discussed.

重點是: (1) 台灣真的沒有bipunctata, 農業文獻上的學名真的就是錯了; (2) 台灣產的茶蠶被置入Chrypathemola這個新亞屬中.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擬寡斑篩蛾(Ethmia pseudozygospila)成為廣州篩蛾(E. guangzhouensis)之次同物異名

文獻來源: Wang JJ, Wang SX (2012) One new species and two new synonyms in the genus Ethmia (Lepidoptera: Elachistidae: Ethmiinae). Zootaxa 3260: 47-52.

Abstract
On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Ethmia Hübner [1819], viz. E. apispinata sp. nov.,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specimens collected in Yunnan Province; two new synonyms are proposed: Ethmia pseudozygospila Kun & Szabóky, 2000, syn. nov. (= E. guangzhouensis Liu, 1980), and Ethmia amissus Kun, 2001, syn. nov. (= E. pingxiangensis Liu, 1980); the male of E. pingxiangensis i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Images of adults and illustrations of genitalia are pro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