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印度-太平洋區的雙尾蝶屬種類之演化歷史與系統分類


文章來源:Muller CR, Wahlberg N, Beheregaray B. (2010) 'After Africa':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genus Charaxes Ochsenheimer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 100: 457-481 [abstract]
相關閱讀:Aduse-Poku K, Vingerhoedt E, Walhberg N. (2009) Out-of-Africa again: A phylogenetic hypothesis of the genus Charaxes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based on five gene region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3: 463-478. [abstract]

雙尾蝶屬(Charaxes)是一個高多樣性且吸引眾多鱗翅學家的蝴蝶類群,至目前為止約包含250種分為5個亞屬,其中約220種分佈在非洲區,31種分佈在印澳區。本篇針對分佈在印澳區的31種,基於COI, ND5與wingless三個基因分析其親緣關係與其生物地理歷史。根據以最大簡約法與貝氏分析法的結果顯示除了C. solon之外,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 region)的種類為一單系群。分析中確認了印度太平洋區種類的八個主要的支系,包含solon + African, elwesi, harmodius, amycus, mars, eurialus, latona, nitebis與bernardus支系。除了其他基於主要以後翅型態為基礎的研究,這是第一個分析非洲區以外的雙尾蝶親緣關係。生物地理的分析顯示,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種類在非洲起源後,在這個區域的演化歷史,特別是在華萊士區,與其地質事件與氣候歷史有密切的關係。本研究推測所有華萊士區以東的雙尾蝶(除了C. solon)的起源是在華萊士區。最早的印度太平洋區支系從就大陸分化的時約為一千三百萬年前。這個區域的雙尾蝶的分化主要與Pliocene的氣候變遷有關,並且可能近至Pleistocene。雖然播遷與隔離在這個區域雙尾蝶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後者對於華萊士區的雙尾蝶意義較為重大。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中南美洲經濟害蟲Copitarsia decolora的隱藏種

文獻來源:Simmons RB, Scheffer SJ. 2004. Evidence of cryptic species within the pest Copitarsia decolora (Guenee) (Lepidoptera : Noctu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7: 675-680. [abstract]
簡介
Copitarsia decolora是分布於中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廣食性的經濟害蟲,在本篇文章中作者觀察到此物有種雄性個體的形態變異,藉由比對其粒線體細胞中的細胞色素(COI)分子序列,發現C. decolora可能包含了兩個隱藏種,且此兩個隱藏種與其同屬的C. naenoides為併系群,除了分子上的證據,C. decolora與隱藏種間在生殖器的抱器結構上也有差異,但在地理分布上C. decolora與隱藏種間並無區隔。C. decolora可能需要分類上的變革,但在那之前需要更多支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