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ortricida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ortricida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回顧JC Fabricius發表之捲蛾

文獻來源:Baixera, J. & Karsholt, O. 2011. The Tortricidae described by J. C. Farbricius (Lepidoptera). Zootaxa 3127: 1-37

簡介:
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所發表的昆蟲多達9523種,其中捲蛾物種具有重大經濟影響,目前這些當初被用作物種發表的模式物種標本,經過幾翻波折目前多存放於哥本哈根大學動物博物館中(Zoological Museum,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ZMUC),在Baixera及Karsholt2011年的文章中,回顧了存放於此博物館中由Fabricius所描述的88種捲蛾,而重新檢視的主要結果以及貢獻如下:
  1. 重新描述存放於上述博物館由Fabricius發表的所有捲蛾模式標本。
  2. 建立三個物種的選模(Lectotype),分別為Tinea compostiella (Fabricius, 1775)、Pyralis rivellana (Fabricius, 1775)以及P. strigana (Fabricius, 1775)。
  3. 兩個物種被併入同物異名(Synonymy):Pyralis marmorana (Fabricius, 1798)被視為Ancylis achatana (Denis and Schiffermuller, 1775)的同物異名;P. rusticana (Fabricius, 1794)被視為Epinotia solandriana (Linnaeus, 1758)之同物異名
  4. 大多數由Fabricius發表之捲蛾多置於Pyralis屬,其中由他發表於Pyralis屬之非捲蛾物種 (共49種),亦被重新檢視。
  5. 根據動物命名法規(ICZN)23.9條(線上版連結),數個由他優先發表之物種命名優先權被抑制,包括了Eucisma aspidscana (Hübner, 1817)為有效名取代Pyralis obscurana Fabricius, 1798、Clepsis spectrana (Treitschke, 1830)為有效合名取代Pyralis posticana Fabricius, 1794以及Isotrias rectifasciana (Haworth, 1811)為有效名取代Pyralis trifasciana Fabricius, 1794。
附註:點此(連結)可以連結到所有Fabricius發表存放於ZMUC之鱗翅目模式標本之名錄(部分有照片)。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利用生命條碼技術確認一種捲蛾的廣食性與確認該研究中另一種捲蛾的分類地位

image superlinked from this site

Sources: Hulcr J, Miller SE, Setliff GP, Darrow K, Mueller ND, Hebert PDN & Weiblen GD. (2007) DNA barcoding confirms polyphagy in a generalist moth, Homona mermerodes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Molecular Ecology Notes 7: 549-557. [abstract] Miller SE, Helgen LE & Heber PDN. (2010) Clarific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Homona salaconis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10: 580. [abstract]

簡介
生命條碼技術(DNA barcoding)應用在許多為人所知的昆蟲分類上,已經顯示在許多被命名的種類中,仍可能有隱藏種。本篇文章使用一種捲蛾,Homona mermerodes,藉由其寄主記錄與生命條碼的DNA片段的haplotype多樣性,藉以評估其分類與鑑定。H. mermerodes在利用不同寄主植物個體的遺傳分化程度比起其他Homona屬內種間的分化程度為低。新幾內亞與澳洲間的個體,不同haplotype間的遺傳分化低於種間的分化程度。生命條碼能夠用於鑑定廣為人知的植食性昆蟲,也能夠用以發掘隱藏種,這個方法也同樣的能夠用來鑑定使用不同寄主植物的物種是否為相同物種。本篇指定了一個新的選模標本,並且首次總結其生物地理與雄性生殖器特徵。DNA鑑定之後,在上篇的文章中,作者們選用了Homona的分布於新幾內亞其中一種,但當時無法取得足夠的分類資訊,於是當時將該種暫定為Homona sp. nr. salaconis,而真正的H. salaconis分布於菲律賓,而後作者們取得菲律賓的標本,同樣分析其DNA條碼片段,發現菲律賓的樣本內有0.15%的差異,而與新幾內亞的種類有3.30-4.28%的差異;同時比較型態的差異,作者們推斷H. sp. nr salaconis應與H. salaconis為不同種。藉由比對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H. sp. nr salaconis應為H. auriga,這個種名目前是H. salaconis的一個同物異名,但根據目前結果應該被復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