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回顧JC Fabricius發表之捲蛾

文獻來源:Baixera, J. & Karsholt, O. 2011. The Tortricidae described by J. C. Farbricius (Lepidoptera). Zootaxa 3127: 1-37

簡介:
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所發表的昆蟲多達9523種,其中捲蛾物種具有重大經濟影響,目前這些當初被用作物種發表的模式物種標本,經過幾翻波折目前多存放於哥本哈根大學動物博物館中(Zoological Museum,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ZMUC),在Baixera及Karsholt2011年的文章中,回顧了存放於此博物館中由Fabricius所描述的88種捲蛾,而重新檢視的主要結果以及貢獻如下:
  1. 重新描述存放於上述博物館由Fabricius發表的所有捲蛾模式標本。
  2. 建立三個物種的選模(Lectotype),分別為Tinea compostiella (Fabricius, 1775)、Pyralis rivellana (Fabricius, 1775)以及P. strigana (Fabricius, 1775)。
  3. 兩個物種被併入同物異名(Synonymy):Pyralis marmorana (Fabricius, 1798)被視為Ancylis achatana (Denis and Schiffermuller, 1775)的同物異名;P. rusticana (Fabricius, 1794)被視為Epinotia solandriana (Linnaeus, 1758)之同物異名
  4. 大多數由Fabricius發表之捲蛾多置於Pyralis屬,其中由他發表於Pyralis屬之非捲蛾物種 (共49種),亦被重新檢視。
  5. 根據動物命名法規(ICZN)23.9條(線上版連結),數個由他優先發表之物種命名優先權被抑制,包括了Eucisma aspidscana (Hübner, 1817)為有效名取代Pyralis obscurana Fabricius, 1798、Clepsis spectrana (Treitschke, 1830)為有效合名取代Pyralis posticana Fabricius, 1794以及Isotrias rectifasciana (Haworth, 1811)為有效名取代Pyralis trifasciana Fabricius, 1794。
附註:點此(連結)可以連結到所有Fabricius發表存放於ZMUC之鱗翅目模式標本之名錄(部分有照片)。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2011年 TaiBNET鱗翅目資料修訂與影像上傳清單

共計8科93筆後設資訊與378種463筆之影像, 請由此google文件連結瀏覽, 若發現資料上的任何問題敬請留言

雌尖灰尺蛾台灣亞種(Descoreba simplex inouei)應屬無效名, 及新種黃絹尖尺蛾(D. albolutea)與綠絹尖尺蛾(D. alboviridis)的描述

文獻來源: Sato, R, Stuning D, Fu CM (2011) The genus Descoreba Butler (Geometridae, Ennomin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Tinea 21(5): 280-287.

Abstract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Descoreba Butler, 1878 are described from Taiwan: D. albolutea sp. n. and D. alboviridis sp. n. They are compared to the single known species of Descoreba and to all three species of the closely related genus Doratoptera Hampson, 1895. Descoreba simplex inouei Okano, 1960, described from Taiwan, is synonymized with the nominotypical subspecies from Japan. Doratoptera nicevilei rufistriga Kiriakoff, 1964 is proposed as a new subspecies name. Male and female adults of the new species and of D. simplex Butler, 1878 and their genitalia are figured, as well as female genitalia of D. nicevillei for the first time.

過去在台灣被視為銀線尺蛾Scardamia metallaria的物種是一個新種: 柞木銀線尺蛾S. xylosmaria

文獻來源: Sato R, Fu CM, Kawakami Y. (2011)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Scardamia Guenee (Geometridae, Ennominae) from Japan and Taiwan, with taxonomic notes on the related species. Tinea 21(5): 259-267.

Abstract
A new species, Scardamia xylomaria Sato, Fu & Kawakami, is described from Japan and Taiwan, being separated from S. aurantiacaria Bremer, 1864. The host plant is Xylosma congesta (Salicaceae). It is similar to S. metallaria Guenee, 1858, in the hindwing antemedial line. Moths and genitalia of both sexes of S. xylosmaria, S. aurantiacaria and S. metallaria are illusatrated.

[新書]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

[書名] 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上)(下)
[作者] 張永仁
[審定] 趙榮台
[年代] 2011年12月
[出版]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ISBN] 978-986-03-0552-4
[書介] 台灣本土學者對於金門昆蟲的較具規模的調查始自1990年代, 分別由李俊延, 王效岳, 范義彬, 何逸民, 張連浩等人完成, 並分別出版多本書籍與科普論文. 而自金門國家公園成立以後, 由師大生科系徐堉峰老師的團隊所進行的調查, 算是第一次以較科學性的方式呈現金門的昆蟲相. 然而這個事實上在地理上屬於福建, 也就是華南沉降海岸地區的昆蟲相調查, 早在20世紀初便由楚南仁博所開啟. 雖然楚南當時的調查範圍是離金門非常近的鼓浪嶼, 但楚南當時所提供的資訊則對華南沿海在20世紀的昆蟲相資訊跨出很大的一步. 雖然金門的昆蟲書已有多本問世, 但受限於公家單位的經費, 法規, 還有(我一定要說的)糟糕的銷售管道與不積極, 多數的書籍連出版訊息都無法為人所知, 連索取也還要憑公文, 靠關係, 更別說資訊的流通了. 這也就是說, 無論是台灣的昆蟲學界, 或是賞蟲社群, 對金門昆蟲的瞭解大抵上還是停留在一些"台灣本島沒有的中大型昆蟲"上, 例如黃邊鳳蝶, 龍眼雞之類的生物. 也因此無論是一般社群或昆蟲學者也很難馬上告訴你, 金門昆蟲相, 或福建沿海低地的昆蟲相的特色是什麼? 張永仁這套新書的問世, 比較起過去的一些相關出版品, 其實有一些新的意義與進展. 就我粗淺的翻閱後, 我發現這本書中多數的形態描述都是重新編寫的, 不是依據過去文獻照抄的, 而有相當比例的昆蟲是作者自己在金門採集飼養所得, 因此這套書提供了相當可貴的幼生期資訊. 每一個物種, 也都有一些小故事或奇趣小觀察. 例如他特別提到金門的玉帶鳳蝶紅斑型雌蟲並不會不常見, 甚至比紅紋鳳蝶常見一事, 事實上在高雄的柴山也是如此. 若非對擬態生物學理論有基本認知的人, 是難以察覺到其間的奧妙的. 由於張永仁先生本身高超的攝影技巧與熱忱, 使得這本書並不著重在大型物種, 我想這對增進民眾對非大型昆蟲的瞭解與解說教育的知識背景來說是很有益處的. 不過其中還是有幾處值得討論:
  1. 近期台灣所有昆蟲圖鑑都面臨一個問題: 介紹"昆蟲是什麼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追趕現今昆蟲學者與昆蟲學系教學上採用的演化架構與分類系統呢? 我想這個問題從朱耀沂老師的昆蟲Q&A, 盧耽的圖解昆蟲學都能看到. 有不少論壇訊息仍然複製一個源自民國至少60-70年代的古早印象: 中興大學和台灣大學昆蟲系教的昆蟲分類系統不一樣, 一邊教的是32目, 一邊教的是28目. 其實這件事自從徐堉峰老師在2002年翻譯昆蟲學概論以後早就改變了. 1990年代以後無論是昆蟲學者, 或節肢動物演化學者都同意, 昆蟲綱(Insecta)已經不再同等於六足類(Hexapoda), 而整個六足類則應被歸屬於泛甲殼類(Pan-Crustacea). 無翅亞綱不是單系群, 因此這個類群就不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把原尾類, 彈尾類, 雙尾類置於內口綱(Entognatha), 石蛃與衣魚也不再同屬於纓尾目, 而是沒有關係的兩個很早就起源的類群. 古早課本上教的古翅群還有外生翅群也已經不存在, 因為都不是單系群. 而食毛目與蝨目合併為毛蝨目, 蛇蛉被是為獨立的目, 蚤目與長翅目被提議合併, 都是近年的新發展. 但, 這會影響科普讀物的撰寫或品質嗎? 我認為不會耶. 呈現舊的28目或32目的分類系統並沒有任何"錯"的問題. 那仍然是在某個年代被認為"合理的假說", 而且就科普讀物的實用價值來說, 激發民眾對生物的喜愛與珍惜, 累積更多的常識, 才是重點. 因此我不是那麼認為使用一個舊的架構來介紹昆蟲會有什麼問題.
  2. 金門重要嗎? 有人或許覺得不過就是一個小小島, 離中國那麼近, 基本上就是中國的一部份, 也不值得拿來討論島嶼生物相議題. 而且幹嘛一直出新書呢? 但就保育的觀點來說, 整個福建沿海的破壞那麼嚴重, 雖然金門也從明鄭時期至今被破壞了近400年, 但至少在戒嚴期間與劃設國家公園之後, 金門的昆蟲相可以說是福建沿海的縮影. 金門還有許多重要的棲地並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 面對金門縣政府錢太多沒地方花大舉水泥化所有的溪流與水域的態勢, 這套書所呈現的金門昆蟲多樣性還能夠存留多久也是值得注意的.
  3. 然後我覺得這本書留意到因為中國因生物防治目的而刻意引入的昆蟲擴散到金門的入侵性植物也多所著墨, 是相當細緻的部份. 拍到鐵木劍鳳蝶, 木蜂天蛾和網錦斑蛾真是太威了, 想都沒想過金門會有這種東西啊. 但是台灣黃毒蛾的照片可能有兩張的鑑定還必要商榷.
  4. 最後, 這套書所包含的其它金門新紀錄昆蟲種類, 可由張永仁先生的個人部落格上一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