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台灣新紀錄屬薄翅秋葉尺蛾屬(Pseudepione)與一新種中島薄翅秋葉尺蛾(P. nakajimai)之描述



[文獻來源] Wu, S. 2018. Discovery of the genus Pseudepione Inoue, 1943 in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Lepidoptera: Geometridae: Ennominae). Zootaxa 4486 (1): 96–100.

薄翅秋葉尺蛾屬(Pseudepione)為一過去僅知分布於日本、韓國與中國江西的分類群,過去已知僅兩個物種,成蟲侷限發生於秋季。經近年台灣蛾類相的基礎調查發現此屬亦分布於台灣,台灣標本經與已知兩物種比對確認為新種,新種種小名nakajimai獻名給對此屬幼生期有深入研究,且對台灣秋冬尺蛾相有重要貢獻的日本尺蛾專家中島秀雄博士(Dr. Hideo Nakajima)。近年來的數篇尺蛾科、枝尺蛾亞科高階親緣關係研究皆為取樣此屬,而經本研究檢視標本,確認此屬具有枝尺蛾亞科中獨特的特徵組合:前翅無翅窩(fovea)、腹部第三腹板無鱗片叢、雄性生殖器不具有顎形突(gnathos)、背兜側突(socii)與味刷(cormata),因此此屬的親緣關係有待未來進一步研究。台灣新種之正模式與部分副模式標本((產地為台東向陽山區))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與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團隊執行巨觀生態學計畫時於採獲並存放於中央研究院動物標本館,為該館首批蛾類模式標本,其餘模式系列標本存放於林業試驗所與傅建明老師蒐藏。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角尺蛾屬(Lobogonodes)的屬級特徵重新評估與一台灣新種描述

文獻來源:Wu, S. and W. C. Chang. 2018. Revising the generic characters of Lobogonodes Bastelberger, 1909,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Taiwan (Lepidoptera: Geometridae: Larentiinae). Zootaxa 4433 (3): 434–444.

簡介
角尺蛾屬為東方區尺蛾科波尺蛾亞科的類群,過去已知六個種。本研究經重新評估屬級特徵,確認此屬之雄蟲生殖器共衍徵:下匙形突骨化、陽端基環與橫帶片呈U形連結、囊形突朝前方突出。此外,本研究重新評估屬內分類群身份,將原本視為日本、韓國產合角尺蛾 L. complicata (Butler, 1879)的台灣特有亞種 dactylotypa Prout, 1940處理為獨立種四線角尺蛾L. dactylotypa,並描述一產於台灣苗栗觀霧與南投塔塔加山區石山的新種煦岫角尺蛾 L. shiushioui,新種之近緣種為日本、韓國與俄羅斯產的 L. erectaria (Leech, 1897)。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re-assess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Oriental genus Lobogonodes Bastelberger, 1909 based on all 8 species, including the newly described L. shiushioui sp. nov. and the distinct species L. dactylotypa Prout, 1940 stat. rev.. Three synapomorphic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male genitalia are proposed: the presence of a sclerotized subscaphium, the U-shape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juxta and anellus lobe and the saccus process pointed anteriorly. A new key to the species in this genus is provided.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台灣產荻舟蛾一新種描述以及廣義禾舟蛾物種的分類註記

文獻來源:Description of a new Dypna species in Taiwan (Notodontidae: Spataliinae: Ceirini) with taxonomic notes on some broad sense Bireta species. Tinea 24(2): 109-113. 

簡介
舟蛾科禾舟蛾亞科是一群大多成蟲體色黃色調而幼蟲主要取食禾本科的類群,由於這類群外觀大多相似但生殖器形態多樣,過往不同學者對其分類體系的屬級定義與屬級物種多樣性看法不一,其中對廣義的禾舟蛾屬(Bireta sensu lato)的觀點最不一致。

本研究為了釐清一台灣產禾舟蛾類新分類群的屬級地位與其近緣種關係,回顧廣義禾舟蛾屬在Schintlmeister (2008)歐亞大陸舟蛾科誌的形態特徵以及Kobayashi與Nonaka(2016)的舟蛾科分子親緣關係。本研究重新定義包含䓢舟蛾(Cutuza)與荻舟蛾(Dypna)枝系的共衍徵為拱狀的軛片(juxta),而此兩屬可由抱器(valva)不同的骨化突起部位作區分。

基於上述形態特徵評估,台灣產新分類群為一荻舟蛾屬之特有新種宇老荻舟蛾 D. yulaonensis Wu & Lai, 2018,其近緣種為由禾舟蛾屬轉置荻舟蛾屬之兩雲南產物種:D. sicarius (Schintlmeister, 2008)與D. parricidae (Schintlmeister, 2008)。

此外,另有以下新組合名處理:
Dypna rapinae (Schintlmeister, 2008) (Bireta) 新組合名
Dypna extortor (Schintlmeister, 2008) (Bireta) 新組合名
Dypna theodosius (Schintlmeister, 1997) (Torigea) 新組合名
Dypna theodosius felicitas (Schintlmeister, 2008) (Bireta) 新組合名
Dypna dorsisuffusa (Kiriakoff, 1962) (Bireta) 新組合名
Cutuza formosana (Nakamura, 1973) (Torigea) 新組合名,台灣特有種,新倡議俗名:台灣䓢舟蛾

最後,兩物種屬級則由禾舟蛾屬(Bireta)轉回原始描述屬級:
Torigea fortis Kobayashi & Kishida, 2008
Mangea gemina Kishida & Kobayashi, 2004 台灣特有種,建議俗名:雙星繁花舟蛾

Abstract
A new notodontid species of the genus Dypna Kiriakoff, 1962, D. yulaonensis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aiwan, with the taxonomic notes on some broad sense Bireta species in the tribe Ceirini of subfamily Spataliinae. The arciform juxta is regarded as the synapomorphic character of Cutuza and Dypna clade, the heterogeneous sclerotized projection of valva can be adopted to separate these two genera. Totally eight new recombinations are proposed, i.e. Dypna rapinae (Schintlmeister, 2008), comb. nov., D. sicarius (Schintlmeister, 2008), comb. nov., D. parricidae (Schintlmeister, 2008), comb. nov., D. extortor (Schintlmeister, 2008), comb. nov., D. theodosius (Schintlmeister, 1997), comb. nov., D. theodosius felicitas (Schintlmeister, 2008), comb. nov., D. dorsisuffusa (Kiriakoff, 1962), comb. nov., C. formosana (Nakamura, 1973), comb. nov. The species Torigea fortis Kobayashi & Kishida, 2008 and Mangea gemina Kishida & Kobayashi, 2004 are transferred back into their original genus, respectively, from Bireta sensu Schintlmeister, 2008 (comb. rev.).

台灣產夜蛾科新種杉氏后夜蛾(Trisuloides sugii)之描述

文獻來源:Wu, S & L. C. Shih. 2018. Trisuloides sugii sp. nov.,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Taiwan (Lepidoptera, Noctuidae, Pantheinae). Tinea 24(2): 86-92. 

簡介
夜蛾科后夜蛾亞科后夜蛾屬(Trisuloides )為一分布於亞洲大陸、日本與台灣的小屬,過去已知僅產8種,由Behounek et al. (2013)作了分類回顧,台灣產類群長久以來殿於Sugi (1976)的研究產后夜蛾 T. sericea Butler, 1881以及台灣后夜蛾T. taiwana Sugi, 1976兩種。本研究確認過去鑑定為台灣后夜蛾的標本實混有兩物種,真正的台灣后夜蛾僅產於中部中海拔山區,而北部低海拔者為一新種,即杉氏后夜蛾 T. sugii Wu & Shih, 2018,其近緣種則為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分布的 T. rotundipennis Sugi, 1976。此外,台灣后夜蛾之雌蟲生殖器則首次圖示與描述。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lucidates the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axa that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a single species Trisuloides taiwana Sugi, 1976. We prove Trisuloides taiwana only occurs in mid-elevation of central Taiwan and its female genitalia are firstly illustrated and described. The Trisuloides population occurring in the low mountain range of northeastern Taiwan is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T. sugii sp. nov.

台灣產素尺蛾分類議題的再探討以及三新種的描述


文獻來源:Wu, S. 2018. Further study on the genus Lomographa Hübner of Taiwan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Geometridae: Ennominae). Tinea 24(2): 86-92.

簡介
台灣產素尺蛾屬(Lomographa)由於多數物種外觀翅紋相似,長久以來一直是尺蛾科中最難鑑定的屬級類群之一,過去雖有Yazaki於1994年所進行的分類回顧並確認有十種分布於台灣,然而尚有需要釐清的議題。本研究描述三種晚冬早春發生的台灣特有新種:
1. L. chinhuaiwangi Wu, 2018 欽淮素尺蛾
正模產於屏東大漢林道,另有產自南投塔塔加山區石山以及花蓮慈恩之副模。種小名獻名給王欽淮先生,表彰其近年對中南部山區蛾類基礎調查的貢獻。

2. L. jhonjhihguanensis Wu, 2018 中之關素尺蛾
已知僅產於南橫中之關山區。

3. L. siyuanensis Wu, 2018 思源素尺蛾
已知僅產於宜蘭思源埡口山區。

此外據近五年的採集記錄,模式產地為南投松崗的大四點素尺蛾 L. rara Yazaki, 1994增加了宜蘭福山植物園與南投中之關的產地,其雌蟲亦被首次描述;自Yazaki (1994)引1959年於中部山區採集的單隻雄蟲而首次記錄分布於台灣的尖翅素尺蛾 L. perapicata (Wehrli, 1924)(模式產地中國南部)則新增了宜蘭福山植物園的新產地記錄。




Abstract
Thre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omographa Hübner, L. chinhuaiwangi sp. nov., L.
jhonjhihguanensis sp. nov. and L. siyuanensis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aiwan. The female of L. rara Yazaki, 1994 is first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台灣產花蓮痣苔蛾與花蓮美苔蛾之分類問題釐清



文獻來源:Wu, S. & Y. Kishida. 2018. Elucidating the taxonomic problems of Stigmatophora karenkonis (Matsumura, 1930), comb. nov. and Miltochrista karenkensis Matsumura, 1930, stat. rev. in Taiwan (Erebidae, Arctiinae, Lithosiini). Tinea 24(2): 130-135.

簡介
本研究就Matsumura於1930年描述的台灣產兩種種小名相似的美苔蛾,即 Miltochrista karenkonis以及M. karenkensis作分類議題的釐清。前者據外觀與生殖器特徵確認應轉入痣苔蛾屬(Stigmatophora)並可歸於掌痣苔蛾(S. palmata)種群,且可與此種群已知亞洲大陸產的三個種作區別,而於此視為獨立種花蓮痣苔蛾(S. karenkonis)。後者曾於1992年的台灣鱗翅目誌被誤併為掌痣苔蛾之同物異名,於此亦視為獨立種且維持原始屬級組合為M. karenkensis,中文俗名則為花蓮美苔蛾。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generic position and taxonomic status of Miltochrista karenkonis Matsumura, 1930 in Taiwan. After comparing with the three external similar,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Stigmatophora palmata (Walker, 1878) species group, the Taiwanese taxon is regarded as a bona species, i.e., Stigmatophora karenkonis (Matsumura, 1930), comb. nov. Key to the four related Stigmatophora species is given. The other taxon, Miltochrista karenkensis, previously treated as the junior synonym of S. palmata is herein revived (stat. rev.), its taxonomic problem is explained.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臺灣蝶類誌》出版所代表的科學意義

在台灣從以前到現在所出版的圖鑑中,蝴蝶圖鑑可能就佔了50%以上(甚至是更高),這當然是因為蝴蝶這類昆蟲在人類歷史上、科學研究上、環境教育上還有文化概念上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這不是說其它昆蟲不重要),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社群都會蝴蝶保持著一定的興趣與善意。

有人可能會問,台灣的蝴蝶圖鑑已經這麼多了,為什麼還需要出版一套中英對照的蝶書?這與過去的蝴蝶圖鑑又有何不同?其實歷史上所出版的台灣蝶書中,1960年白水隆所著的《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是一個很難超越的指標。在戰後那段時間,日本的保育社還會花錢去製作那麼漂亮的圖版。尤其是白水隆的手繪蝶類生殖器圖鑑,也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除了九州大學體系出身的少數幾位學者之外,也很難再有學者以那樣的方式手繪蝶類的外生殖器。

1984年濱野榮次所著的《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其實在提供圖像鑑識的貢獻上比較小一些,該書的指標意義在於回顧186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有關台灣蝶類的文獻,並對當代台灣蝶學研究提出結論與期許。

那麼在1984年以後還有什麼重要並引起話題的蝶書呢?我個人認為真的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書有如下幾本:

  • 內田春男(1988)。ランタナの花咲く中を行く。日本靜岡:自行發行。
  • 內田春男(1991)。常夏の島フオルモサけ招く。日本靜岡:自行發行。
  • 內田春男(1995)。麗しき蝴蝶の島よ永えに。日本靜岡:自行發行。
  • 林春吉(1994)。幻蝶-臺灣的蝴蝶與自然之美。宜蘭:三隻小豬國際有限公司。
  • 徐堉峰(1999)。臺灣蝶圖鑑第一卷。南投:國立鳳凰谷鳥園。
  • 徐堉峰(2002)。臺灣蝶圖鑑第二卷。南投:國立鳳凰谷鳥園。
  • 徐堉峰(2006)。臺灣蝶圖鑑第三卷。南投:國立鳳凰谷鳥園。

內田春男那三本書雖然寫得像遊記,但其重要性是首次整理與圖示了許多稀有蝶類的產地與生活史概況。我認為那三本書的出現算是激起了當時不少學生對台灣蝶類生活史研究的熱情。而林春吉在追隨著那樣的步伐所撰寫的《幻蝶》則是再加上了得自業餘觀察與採集者的本土記錄。至於徐老師為鳳凰谷鳥園所寫的《蝶圖鑑》則是整理與比較了一直相當紛亂的蝶類中名。

從2006年至今還有許多蝶書的出版,然而因為大眾的需求,多數的蝶書重視的是成蟲的鑑定、生態照片的呈現、幼蟲習性的介紹,還有飼養及觀察的技巧。這也就是說,自白水隆以降並沒有能夠讓非中文閱讀人口理解的科學性蝶學著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蝴蝶書到處都是的狀況下,我們還需要一套中英對照的蝶誌。

所謂的蝶誌並不只是把我們已知的資訊譯為英文就好,而是一切以現代系統分類學的規格嚴謹呈現每一個高階分類群的內容、共有衍徵、所包含的已知種與近似種的分類歷史、形態描述、已知的生物學知識、有待解決的疑竇以及引證標本資訊,加上所有能夠想得到的重要文獻引用。

那麼新出版的蝶誌有什麼值得說的地方呢?我看了一下我認為有幾點值得拿出來談:

  • 黃裳鳳蝶台灣亞種的亞種小名恢復為kaguya而不是formosanus。kaguya是1930年被發表的亞種小名,這個名字之所以被提出是因為Nakahara和Esaki認為需要提出一個取代名來稱呼台灣的黃裳鳳蝶。但是Haugum & Low在1985年的時候認為kaguya是一個沒有必要被提出來的取代名,所以formosanus就被恢復使用到最近。徐老師認為根據ICZN的59.3條款,kaguya其實可以被視為合法的取代名,因此恢復這個亞種小名的使用。
  • 蘭嶼的珠光鳳蝶曾被認為可能只是原名亞種擴散到蘭嶼的一個小族群,所以其亞種小名sonani不應該被保存。但徐老師認為可暫時保留sonani這個亞種小名來彰顯這個族群的獨立性。
  • 麝鳳蝶屬(Byasa)被保留,而未被併入曙鳳蝶屬(Atrophaneura)。
  • 徐老師提到白水隆在1960年就提出巫曙鳳蝶(Atrophaneura sycorax)可能是台灣產曙鳳蝶的姐妹種的假說。
  • 採用劍鳳蝶(Pazala)為青鳳蝶(Graphium)亞屬的見解。
  • 木生鳳蝶的種小名不是timur,而是mullah。
  • 首次提到台灣產黃鳳蝶是否已經絕種的議題。
  • 黑鳳蝶與玉帶鳳蝶原本的台灣亞種地位並不被承認,但大鳳蝶台灣亞種地位被保留。
  • 紅斑大鳳蝶種小名保持rumanzovia (然我們的研究支持rumanzovia為deiphobus亞種的處理)。
  • 綠島的翠鳳蝶被判定為蘭嶼亞種,而沒有另立亞種的必要。
  • 丹心豔粉蝶(Delias acalis)為近年被新發現的新記錄種(金門)。
  • 韋氏胡麻斑粉蝶不再被視為特有種,而是berinda下的特有亞種。
  • 深山粉蝶不再被視為hippia下的亞種,而改隸genestieri。
  • 飛龍白粉蝶(Talbotia)被視為獨立屬,而不是白粉蝶(Pieris)的亞屬。
  • 金門的尖粉蝶被判定為darada這個亞種。
  • 台灣粉蝶不再是特有亞種,根據Yata的看法,其亞種小名應該是eleonora,與亞洲大陸上的族群一樣。
  •  2016年有日本人認為南投松崗出現入侵性的大白粉蝶,徐老師認為應該是鑑定錯誤。 

如果各位想要購買,可以到以下連結訂購:
臺灣蝶類誌第一卷 - 鳳蝶科》與《臺灣蝶類誌第二卷 - 粉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