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喙蝶(長鬚蝶)的系統分類整理

文獻來源: Kawahara AY (2013) Systematic revision and review of the extant and fossil snout butterflies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Libytheinae). Zootaxa 3631(1): 001-074.

喙蝶(長鬚蝶)在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被當成一個獨立的科,再加上台灣只有一個原生種加上一個迷蝶,所以台灣的賞蝶人口對喙蝶的關注並不多,也很少看到有人把拍到喙蝶當寶一樣在網上貼。其實喙蝶在蛺蝶科的演化上佔有一定的位置。首先,牠是整個蛺蝶科的最基群,起源年代約為白堊紀晚期,也就是被子植物多樣化的年代。喙蝶的現生種類雖然只有2屬15種,但其成員分布於全球各大陸,並具有保存良好的化石整個類群都取食朴樹(Celtis),再加上朴樹的葉化石非常豐富,所以被認為是討論蛺蝶科早期演化樣式、定年方法、寄主利用演化與生物地理的良好材料。

Akito Kawahara是一位天才型學者,他早在碩士期間就已經對全球的喙蝶進行基礎生物學、分類學與文獻回顧進行整理。他自2006年起就開始發表有關喙蝶分類的觀點與文獻回顧論文,然後到了2009年結合分子與形態特徵證據,發表了第一個以現代方法重建的喙蝶系統發育假說(連結)。

雖然種與種之間的關係已經清楚了,但喙蝶的分類卻還有相當多的未解之處。Kawahara在檢查過大量的標本之後,於今年發表了全球喙蝶科的分類整理,這個研究把許多學名處理為同物異名,大大地簡化了文獻中過度拆解的亞種與不必要的分類處理。

台灣產的喙蝶學名在一般蝶書中經常被書寫為Libythea celtis formosanus。這個學名組合乃是Fruhstorfer在1909發表台灣亞種時的原組合,但Fruhstorfer到1914年時又將台灣亞種改隸於lepita這個分布於古北區東部的種。但自192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多以Libythea celtis formosanus為台灣亞種的學名組合,然後這樣的習慣就一直被沿用到1990年代。1999年日本學者Yoshimoto曾在日本蝶類學會期刊Butterflies上為文指出celtis與lepita是不同物種,而台灣產族群應屬lepita。不過這個提議在台灣的賞蝶界似乎沒有引起討論。

Kawahara的這篇文章再次支持把formosanus隸屬lepita的觀點,因為這個組合就是Fruhstorfer最早的組合,而此觀點也非Kawahara首次提出,因此便不算是"組合恢復"(combination revi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