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昆蟲臉書 The Face Book of Insects in Taiwan
[作者] 黃仕傑
[出版] 天下文化
[日期] 2012年01月31日
[ISBN] 9789862168868
[書評] 比較制式的書評看我家在蕃薯藤自然新聞上的文章, 這邊就不去重覆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和海野和男的昆蟲顏面圖鑑的梗了. 直接說說我的感想. 我的第一本昆蟲書是陳維壽老師的我的蝴蝶夢(民國66年), 從五歲到現在變成四十歲的禿頭歐基桑, 我看過的昆蟲專書也已經不下千本了(這對昆蟲學者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我總是期待著台灣的蟲書有更多的新方向, 無論是科普, 玩賞, 觀察, 採集, 攝影集, 應該還有很多潛在的讀者群可供經營. 2009年到2012年初看起來真的是昆蟲科普書籍出版非常耀眼的一段時間, 除了楊維晟的賞蟲365天, 黃仕傑的昆蟲臉書, 盧耽的圖解昆蟲學, 蝶小小的跟著節氣賞蝶去, 張永仁的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 還有不少的文字書與攝影書. 許多人總說自然生態類的圖鑑沒市場, 做了一定會賠錢, 但出版動作又非常地活絡, 我想這反應出來的絕對不是"作者賺很大", 而是作者窮盡心力展現佳作的決心, 出版單位的支持, 當然還有幾十年來讀者群的漸漸茁壯. 我每個月都要寫好幾本國內外書籍的書評書介. 倒也不是自己雞婆愛寫, 而是寫書評其實是對經費有限的研究室來說獲得"免錢書"的有效方法. 但是昆蟲臉書我居然就這麼一放放了三個月. 對作者非常不好意思. 但這是有原因的.
我覺得這本書出奇地有料. 本來覺得該不會就是海野和男的昆蟲顏面圖鑑的中文版罷了, 文字量也沒有很多啊. 但仔細一讀, 我真的會覺得很多昆蟲系或生物相關科系學生一定要汗顏. 或者, 老師要覺得汗顏. 怎麼我們的學生連觀察都不會呢? 怎麼我們這些教授教不出幾個能觀察能寫能做點研究又能努力實踐理想的人呢? 這本書的文字是非常敘事性的, 而且梗好多. 比起一些公家單位出版的小本制式圖鑑, 上面copy+paste一些沒人看的"形態描述", 看起來像是個任務交待, 而不是有意義的科普交流, 我喜歡這本書類似情感分享的情調. 如果要我來寫, 其實我真的無法為這麼多蟲想這麼多梗, 但這些梗又不只是作者個人的情感投射, 還帶有很多科學知識的分享. 我認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台灣有很多科普書寫, 經常充滿了道聽塗說未經求證, 再由情感放大的假相, 或者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指導者心態, 來"教化你們這些不懂的人" (也就是說看不懂是你家的事). 這幾年昆蟲書籍的書寫變得非常多元, 這是我感到很喜歡的. 這不僅僅代表著作者找到自己的方向, 也表示我們的讀者有足夠多樣性的品味與鑑賞力. 有這樣的環境才可能造就更多精采的作品.
當然從這本書中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昆蟲科普書發展的限制與瓶頸. 簡言之就是, 除了部份鱗翅目, 鞘翅目, 半翅目, 膜翅目, 蜻蛉目以外, 這些作者能夠再觸及的題材就非常有限了. 部份鞘翅目昆蟲能夠就單種來寫篇洋洋灑灑的文章, 但是遇到石蠅, 蜉蝣, 不要說什麼足絲蟻, 就只能以"對該目的印象"寫一些浮泛的東西. 問題出在於台灣的學術界缺乏分類人才, 分類人才素質不高, 或根本找不到工作來延續學術興趣. 這些都沒有, 又怎麼可能會有根植於嚴謹科學而衍生的科普知識呢? 我相信接下來若昆蟲科普書還要再有所突破, 就不能再是無目的的圖鑑, 成就個人出書意念的圖片集錦. 而需要熱忱, 專業與明確的信念將寫手, 傳播, 行銷, 與學術人才做更好的結合.
[作者] 黃仕傑
[出版] 天下文化
[日期] 2012年01月31日
[ISBN] 9789862168868
[書評] 比較制式的書評看我家在蕃薯藤自然新聞上的文章, 這邊就不去重覆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和海野和男的昆蟲顏面圖鑑的梗了. 直接說說我的感想. 我的第一本昆蟲書是陳維壽老師的我的蝴蝶夢(民國66年), 從五歲到現在變成四十歲的禿頭歐基桑, 我看過的昆蟲專書也已經不下千本了(這對昆蟲學者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我總是期待著台灣的蟲書有更多的新方向, 無論是科普, 玩賞, 觀察, 採集, 攝影集, 應該還有很多潛在的讀者群可供經營. 2009年到2012年初看起來真的是昆蟲科普書籍出版非常耀眼的一段時間, 除了楊維晟的賞蟲365天, 黃仕傑的昆蟲臉書, 盧耽的圖解昆蟲學, 蝶小小的跟著節氣賞蝶去, 張永仁的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 還有不少的文字書與攝影書. 許多人總說自然生態類的圖鑑沒市場, 做了一定會賠錢, 但出版動作又非常地活絡, 我想這反應出來的絕對不是"作者賺很大", 而是作者窮盡心力展現佳作的決心, 出版單位的支持, 當然還有幾十年來讀者群的漸漸茁壯. 我每個月都要寫好幾本國內外書籍的書評書介. 倒也不是自己雞婆愛寫, 而是寫書評其實是對經費有限的研究室來說獲得"免錢書"的有效方法. 但是昆蟲臉書我居然就這麼一放放了三個月. 對作者非常不好意思. 但這是有原因的.
我覺得這本書出奇地有料. 本來覺得該不會就是海野和男的昆蟲顏面圖鑑的中文版罷了, 文字量也沒有很多啊. 但仔細一讀, 我真的會覺得很多昆蟲系或生物相關科系學生一定要汗顏. 或者, 老師要覺得汗顏. 怎麼我們的學生連觀察都不會呢? 怎麼我們這些教授教不出幾個能觀察能寫能做點研究又能努力實踐理想的人呢? 這本書的文字是非常敘事性的, 而且梗好多. 比起一些公家單位出版的小本制式圖鑑, 上面copy+paste一些沒人看的"形態描述", 看起來像是個任務交待, 而不是有意義的科普交流, 我喜歡這本書類似情感分享的情調. 如果要我來寫, 其實我真的無法為這麼多蟲想這麼多梗, 但這些梗又不只是作者個人的情感投射, 還帶有很多科學知識的分享. 我認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台灣有很多科普書寫, 經常充滿了道聽塗說未經求證, 再由情感放大的假相, 或者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指導者心態, 來"教化你們這些不懂的人" (也就是說看不懂是你家的事). 這幾年昆蟲書籍的書寫變得非常多元, 這是我感到很喜歡的. 這不僅僅代表著作者找到自己的方向, 也表示我們的讀者有足夠多樣性的品味與鑑賞力. 有這樣的環境才可能造就更多精采的作品.
當然從這本書中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昆蟲科普書發展的限制與瓶頸. 簡言之就是, 除了部份鱗翅目, 鞘翅目, 半翅目, 膜翅目, 蜻蛉目以外, 這些作者能夠再觸及的題材就非常有限了. 部份鞘翅目昆蟲能夠就單種來寫篇洋洋灑灑的文章, 但是遇到石蠅, 蜉蝣, 不要說什麼足絲蟻, 就只能以"對該目的印象"寫一些浮泛的東西. 問題出在於台灣的學術界缺乏分類人才, 分類人才素質不高, 或根本找不到工作來延續學術興趣. 這些都沒有, 又怎麼可能會有根植於嚴謹科學而衍生的科普知識呢? 我相信接下來若昆蟲科普書還要再有所突破, 就不能再是無目的的圖鑑, 成就個人出書意念的圖片集錦. 而需要熱忱, 專業與明確的信念將寫手, 傳播, 行銷, 與學術人才做更好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