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為什麼要問大家是否曾經把A蝶誤認為B蝶?

圖片連結自Current Biology
我偶爾會在蝶蝶樂這個社團問大家一種問題,例如:你有沒有把A蝶認成B蝶過?會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在擬態生物學中,模式(model)與擬態者(mimic)對掠食者所呈現的視覺訊息相似性(similarity in visual signal)是一個很難被檢測的議題。就好比有人認為大鳳蝶的有尾型雌蟲看起來像大紅紋鳳蝶,因此就推測兩者之間有擬態關係,但有人認為不像,認為所謂的擬態是無稽之談。

此外還有一個議題就是不精確擬態(imperfect mimicry)。精確擬態指的是擬態者和模式所呈現的訊息相似性是全面性的相似(overall similarity),白話一點說就是面面俱到。但有些擬態似乎並非如此,只像了一半,或是予人一種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感覺。

怎麼檢測掠食者怎麼想是相當不容易的。一般來說都是使用鳥之類的掠食者來做實驗,但是能不能使用人做實驗呢?一般來說科學家認為人類不是這些昆蟲的掠食者,所以拿人來做實驗是沒有意義的。但近年仍然有一些研究使用幼稚園的小朋友來檢測椿象的警戒性。另一方面,不做擬態研究的學者似乎會對A與B是否相似有很大的歧見。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進行一個擬態生物學的研究,說不定有必要說服其他學者:它們真的很像。

這時候,A看起來是否像B就是一個可以被拿來檢測的議題。

其實我們可以不需要挑蝶蝶樂這種社團來發問,因為這類的社團成員多半都有賞蝶經驗,而且還有區辨近似種的經驗。所以對擬態生物學來說,這些成員已經不是naive predator了。但是我們仍然想知道這些相對一般人有經驗的賞蝶者,是否認為A看起來像B。

但是我認為我們的發問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這類社團中有不少擔心自己"把A變成B會被恥笑"的人。所以我們無法真正看出是否有比較沒有經驗的賞蝶者會把A認成B,甚至還會引來習慣高調恥笑別人的人的不友善回應。

所以我們以後不會在這類社團中問這種問題,因為結果注定是失敗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