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進行生態解說時可以隨便建議新手學員把動植物帶回家嗎?

絹蛺蝶的蛹 (攝影:林家弘) (圖片來源:Taibif)
我們常說台灣的學生(大人也差不多)不動手,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會唸書寫考卷。如果沒有動過手,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所以那個動手操作的經驗就變得非常重要。就博物學與生物學發展的歷程來說,所有的新發現都不會是因為走馬看花或讀讀書就冒出來,而是因為動手操作。所以,在自然觀察的經驗與教學中,如何採集生物樣本,以及如何培育生物活體就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但是,這表示我們應該讓那些什麼都沒碰過的新手隨便把動植物帶回家嗎?

小學養過蠶寶寶算不算有經驗?對不起,我認為不算。為什麼?因為家蠶本身已經是一個被長期馴化的動物,因此牠們的需求已經和野蠶不太一樣了。小朋友養蠶的時候通常都只是隨便養,蠶蛾的成蟲不取食任何食物,所以一羽化就能交配產卵。卵的孵化率也很高。只要小心把蟻蠶(一齡蟲)撥到葉片上牠們就吃了起來。請問你有聽說過誰教小朋友養蠶時要使用一整個枝條的桑葉?要把枝條立起來避免蟲糞和葉片接觸?有人告訴小朋友說蠶蛾化蛹結繭後要小心保濕,然後還要把糞便都清理掉以免羽化失敗嗎?沒有。因為家蠶已經被馴化到不需要做這些事也能繼續存活交配,這就讓一些人對真正的野生昆蟲的飼養吊以輕心,而且抱著非常隨便的態度。

除了家蠶以外,有些人的昆蟲飼養經驗頂多停留在無尾鳳蝶或紋白蝶這種多世代、成長快、寄主植物到處都是、而且飼養門檻很低的物種。那請問這樣的新手就應該讓他直接接觸大多數的野生動植物,然後帶回家養嗎?我認為不是的。

有時候我看到一些生態解說教育真的非常不OK。我都不知道為什麼生態解說教育的門檻可以這麼低,低到你願意就可以講,就敢講。好比說,把一群只有踏青經驗的人帶到山上去,看到一種蝴蝶的幼蟲,就鼓吹大家「可以帶回去養」。但是我看不到在那個過程中,解說者有沒有把採集、飼養的專業和細緻上當作一回事?

真的是我太龜毛嗎?並不是。無論是昆蟲學研究者或只是自然愛好者,都應該要知道昆蟲那麼小的動物會非常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溫濕度變化而死亡或損傷。所以請問那些隨便鼓吹學員把動物帶回家養的人有沒有想過應該要提示以下的問題?
  • 你為什麼要帶牠回去?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嗎?不能讓牠好好待在山上嗎?
  • 如果真的養出來了,你還要再把牠帶回山上嗎?還是就死在家裏?但是你若不是一個標本收藏者或研究者,請問你為什麼需要那個標本?
  • 你有沒有帶合適的容器出來裝蟲?如果沒有,請問你要怎麼辦?
  • 你知道應該要帶多少葉片才能養活一條蟲嗎?就算是桑葉也不容易。
  • 你知道把蟲關在小盒子裏,丟在背包和你走一天,蟲會因為高溫而脫水嗎?
  • 你知道只準備葉子是不夠的,很多蟲在空間不足食物品質不佳時根本養不起來嗎?
  • 你知道一年一世代的昆蟲需要越冬嗎?請問你在平地要怎麼辦?隨便丟在冰箱裏?
  • 你知道山上起霧的環境和你隨便拿噴瓶亂噴是不一樣的嗎?
  • 你知道什麼樣的飼養容器才是合格的嗎?又保濕、又通風、有防蟻、又能讓昆蟲自由活動嗎?

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就在解說時隨便讓大家「帶回家養」,那我就認為有違生態解說教育的本意,讓你出門去觀察自然,結果被搞成寰宇獵奇和干擾動植物。我認為這樣的解說活動是非常不對的。

如果今天把昆蟲換成脊椎動物,這些人會這麼隨便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