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社會性毛蟲倒底要由誰揪團去那吃東西並非因為角色的分化, 而是因為帶頭的蟲肚子餓了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婆羅洲蛾類誌最終回 - 榕蛾科, 帶翅蛾科, 斑蛾科與全系列包含物種之註釋名錄
婆羅洲蛾類誌自1988年發表第一部燈蛾與擬燈蛾部份後, 到現在已經有18冊出版, 而這一冊也是整個系列的最後一本(聽起來真像哈利波特最後一集). 這個系列在過去出版的17冊中描述了婆羅洲與整個廣義的馬來亞區系的"大蛾類群"(註一), 只留下斑蛾總科的榕蛾科, 帶翅蛾科與斑蛾科這三個標本量稀少的類群尚未被搞定. 事實上Holloway自從1976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針對Kinabalu山區的蛾類, 包含斑蛾科昆蟲進行分類學研究, 但是當時他尚未對整個馬來亞區的所有物種進行普查. 此外在這個厚達548頁的單行本中, 他也將過去所有冊數中所包含的物種的名錄, 以及這近23年來所有物種分類地位的變革加以整理, 使得這一冊的價值更為重要.
在斑蛾科的部份, Holloway進行以下的分類處理:
- Cleoda屬二新種: 分別為Cleoda postvitrea以及C. flavipicta. 其中flavipicta在我2005年的論文中被視為Cleoda syntomoides的雄蟲.
- Heteropan屬二新種: Heteropan leesi與H. hantu.
- Agalope屬新亞種: Agalope glacialis postfasciata
- Trypanophora屬一新種: Trypanophora potens
- Psaphis屬一新種Psaphis endoi以及Psaphis resumpta的復活使用
- Boradiopsis屬兩新種B. harmani與B. cheyi以及一新組合Boradiopsis bipartita.
此外有關馬來西亞自然學會未來是否會繼續出版蛾類專書一事, 目前尚沒有聽到確實的消息, 不過自三年前起該學會已經與德國柏林自然史博物館的學者接洽處理螟蛾總科的專書, 若該書確實已達策畫與執行的階段則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註一: 所謂的"大蛾"(macromoths)其實只是一個不正式的名詞, 用以描述一般人認為"比較大隻的蛾", 但這個名詞在科學上是沒有意義的.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利用植物標本館檔案及老DNA片段追蹤歐洲入侵性植食者- 七葉樹潛蛾的入侵起源
簡介
七葉樹潛蛾(Cameraria ohridella)1986年首度在歐洲被描述之後,在歐洲成為一個擴散路徑和起源地具有爭議性的入侵物種,2009年8月在本部落格曾介紹過下列文章: 粒線體與微衛星體DNA標記顯示具高入侵性的七葉樹潛蛾起源自巴爾幹半島,該文章報導此種潛蛾的COI單體型 (haplotype)(不計入觀賞用樹木上者)多為特有型或是侷限分布,唯有單體型A是廣泛優勢的,不僅遍佈全歐洲而且在巴爾幹半島殘餘的七葉樹族群分布地點上也能找到此型。故「此種潛蛾為何是在最近40年才從巴爾幹半島擴張出去?又是如何擴散到其它地方?」仍然未清楚,而單體型A為何會在擴及歐洲各地的七葉樹潛蛾COI遺傳組成中占優勢則成為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作者提出兩個假說 H0: 單體型A在歷史空間上原本就是廣布,且在自然組群中占優勢,因此就有較高的機率隨著景觀植物的種植被散播出去,H1: 過去的歷史中單體型A和其他單體型一樣稀少而且局限分布在巴爾幹半島,直到晚近才變得具有入侵性,甚至入侵到殘存的天然七葉樹族群中。
2011年6月此研究團隊利用植物標本館內寄主植物的館藏獲得這些潛蛾的歷史分布資料, 最早可追溯自1879年採集自希臘中部的天然族群之標本, 可作為推測此蛾擴散年代之參考,也由於歷史標本的各野生採集地非常難以到達,作者認為現代道路系統的發展是促成潛蛾擴散的原因,因為快速的汽車交通能在無意中將落葉中的幼蟲和渡冬蛹運送到另外一的個地點。
從標本檔案的葉片內留存的幼蟲或蛹的乾燥樣本可用統計受感染趨勢,甚至從這些樣本中擴增出短片段的核DNA與粒線體DNA作為遺傳單體型分析以族群遺傳學方式判斷擴散起源,這些檔案序列不僅確認了C. ohridella的身分更把其在歐洲的歷史回溯至少100年,雖然作者的結果無法充分的排除H0但是較支持他的 H1,即單型體A是在1970年間道路系統發展後才擴散到其它地區的。本文強調植物標本館的重要性長期受到忽略,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入侵物種的擴散歷史和原因時,少數的植物標本館是唯一能追蹤過去空間歷史的僅存資訊,並能提供優質的資源得到接近真實的推測,提供入侵種管理策略之參考。
Abstract
Determining the native geographic range or origin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s crucial to developing invasive speci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However, the necessary historical dimension is often lacking. The origin of the highly invasive horse-chestnut leaf-mining moth Cameraria ohridella has been controversial since the insect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986 in Europe. Here, we reveal that herbarium collections across Europe indicate a Balkan origin for C ohridella. W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nuclear DNA and mitochondrial DNA barcode fragments from larvae pressed within leaves of herbarium samples collected as early as 1879. These archival sequences confirm an identity of C ohridella and set back its history in Europe by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herbarium samples uncovered previously unknown mitochondrial haplotypes and locally undocumented alleles, showing local outbreaks of C ohridella back to at least 1961 and dynamic frequency change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road development. This case history demonstrates that herbaria are greatly underutilized in studies of insect–plant interactions, herbivore biodiversity, and invasive species’ origins.
更多相關資訊
doi:10.1890/100098 – zum Artikel (Full text available via http://dx.doi.org)
www.bgbm.org/bgbm/pr/Archiv/pressimages/press_images.HTM#Miniermotte – for press photos
http://eolspecies.lifedesks.org/pages/8675 – about the horse-chestnut leaf miner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中國產蕊翅(裳)夜蛾亞科檢討
文獻來源: Qi, F., K. Wang, D. Xue, D. Yang. 2011.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Stictopterinae (Lepidoptera, Noctuoidea, Noctuidae) in China. Zootaxa 2926: 1-45. [PDF]
簡介
蕊翅(裳)夜蛾亞科為一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之廣義夜蛾科(Noctuidae sensu lato)或是裳蛾科(Erebidae)下分類群,目前已描述有10屬約200種(台灣產2屬7種)。本研究進行了中國產此亞科之回顧、5新種描述、1屬與9種之新紀錄以及過去文獻之鑑定修訂。此亞科於中國分布之物種中,除了新描述之5新種之外其餘皆亦分布於鄰近地區/國家,且於中國境內主要分布於南方省會(海南、廣西與雲南等)。
Abstract
The Stictopterinae from China are revised. Seven genera and forty species are reported from China. Five new species (Lophoptera hamata sp. nov., Lophoptera solealis sp. nov., Lophoptera acutiprocessa sp. nov., Lophoptera purpurfera sp. nov. and Lophoptera trigonoprocessa sp. nov.) are described. One genus and ten species are recorded from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Nine misidentifications in Chen (1982b, 1991, 1999) are revised. The male genitalia of Lophoptera obliquilinea Prout, 1928 are described for the frist time. Descriptions for the subfamily, all genera, and new species in China are provided, as are keys to genera and species, diagnoses for all species, and illustrations of adults and genitalia.
Key words: Lepidoptera, Noctuoidea, Noctuidae, Stictopterinae, taxonomy, new species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台灣產截角尺蛾的分類檢討與鄰近地區同屬物種之分類註解
Xerodes屬為Guenée根據婆羅洲產的ypsaria Guenée, [1858]所建立. Holloway則在1994年時將Xerodes的範圍延伸涵蓋舊北區的Zethenia Motschulsky, [1861]. 在台灣產物種方面, 除了各別物種的原始發表記錄外, 張保信於1990年出版的台灣蛾類圖說記載了X. contiguaria與aritai albonotaria (但其albonotaria之圖片為crenulata之誤植). 王效岳的認識台灣昆蟲系列亦圖示了contiguaria與crenulata, 但他並沒有提到crenulata. 然而王書中所圖示的一隻採自水社寮的標本其實是破損的obscura. 傅建明與左漢榮老師於2002年發行的鞍馬山的蛾第一卷中記載了X. contiguaria (Leech, 1897)與X. crenulata (Wileman, 1915). 之後傅建明與徐渙之在2009年所出版的綠島的蛾一書中根據綠島與蘭嶼產標本首次記載了X. sordidata (Inoue, 1987)(TaibNET記錄). 此文作者之一的Rikio Sato(佐藤力夫)在解剖所謂的"台灣產contiguaria"時發現可能有另一個種混雜其中, 此外在波昂動物學博物館(ZFMK)中所發現的數個在鑑定上有疑義的標本也促成佐藤, Stuning與傅建明老師合作將這個屬的分類議題加以釐清. 根據此研究的結果, 台灣有Xerodes屬物種. 分別為
Xerodes albonotaria aritai (Inoue, 1971): 分布日本南西諸島, 台灣與華南(Yazaki與王敏於2003年採自廣東南嶺的Xerodes didyma為此種之誤判)
Xerodes crenulata (Wileman, 1915): 為台灣特有種. 其近緣種X. inaccepta (Prout, 1910)分布於中國, 然ZFMK所存標本中卻有一隻採自台灣阿里山的inaccepta, 但被此文作者認為可能是標籤的錯誤. 但他們也沒有排除inaccepta產於台灣的可能性
Xerodes contiguaria (Leech, 1897): 產於台灣, 華南, 華東與華西
Xerodes obscura (Warren, 1899): 產於台灣(蘭嶼, 綠島)與華南與華東 (好奇怪的分布型), 綠島的蛾中所記載的Xerodes sordidata為本種之誤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