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灣英雄:徐堉峰戀戀蝴蝶人生轉向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4/02 08:25" (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台北 2日電)
日本的昆蟲研究水準舉世聞名,然而2008年日本蝶類學會研究獎「林賞」卻主動頒給一位台灣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徐堉峰,以肯定他在台灣蝴蝶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但是誰能想像,徐堉峰年輕的時候,竟然一度是位考不上好高中的國四班學生。
在台灣早年尚未建立多元化升學管道的年代,「國四」是一個令青少年和家長聞之色變的名詞,它代表的是挫折、失敗、沒有面子、前途無亮。有多少青少年因為國中時期功課不理想,被分到後段班,飽受打擊,信心和人格遭受扭曲,就此自暴自棄,失去人生方向。僥幸走過那段歲月的,也不免在稚嫩的心靈上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徐堉峰就有這樣刻骨銘心的經歷。1963年出生的他,小學3年級時受到姑姑徐喜美的啟發和鼓勵,對昆蟲產生莫大興趣,一次前往野外採集標本,看到華麗的紫斑蝶蛹,就此迷上蝴蝶。這一迷不得了,徐堉峰不但投注全副精力,也荒廢了學業,在高中聯考一敗塗地,只好轉進國四班。 接下來的一年,徐堉峰承受極大壓力,每天早上7點就走進補習班,直到天黑才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一星期只有週末才看得到太陽」。經過365天日夜苦讀,終於在第2年的聯考鹹魚大翻身,金榜題名台北市建國中學。
不過,國中的教訓並沒有讓徐堉峰失去對蝴蝶的熱愛,到了高中依然故我,沈迷於昆蟲世界,「不喜歡的科目,書就看不下去」,以至在大學聯考又差點慘遭滑鐵盧,英文測驗題居然抱了個大鴨蛋,僅擦邊考上文化大學,直到大二插班進入台灣大學昆蟲系。 台大畢業之後,徐堉峰想繼續深造,那時候英文已經突飛猛進,托福和GRE都考得比班上同學好,申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直攻昆蟲學博士,歷經7年拿到學位,返台任教。
回顧這段求學歷程,徐堉峰得出一個結論:「要以興趣為學習的動力」,他說「我是喜歡蝴蝶才去當教授,不是為了當教授才去喜歡蝴蝶」。他還說,自己為什麼能走出國四班的陰影,並從大學聯考英文測驗題零分到插班台大、留美?全憑對蝴蝶的喜愛。因為研究蝴蝶的書籍都是原文的,他很想讀懂,知道書中到底說什麼,於是就拚命看原文書,「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翻了幾遍」,不但充實了昆蟲的知識,英文也大有長進。「後來教育界研究多元化入學方案,聽說還把我當作案例」,徐堉峰靦腆笑著說。
有著國四班經歷的徐堉峰,返台後懷著對蝴蝶始終如一的興趣,一頭栽進蝴蝶分類、生態、演化等的研究,在彰化師大教學期間常到鳳凰谷鳥園採樣,受到組長劉春田期勉,何不編寫一套完整的台灣蝴蝶圖鑑,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於是嘗試投身這項艱鉅工作。 編寫蝴蝶圖鑑並不簡單。一般來說,基本資料必須包括雌蝶和雄蝶個體外觀圖片,如果要更完整些,就要有幼蟲及寄主植物、卵、蛹、棲息地、生活史等資料。由於蝴蝶在野外罕見固定蹤跡,因此從尋找成蟲、發現幼蟲到辨識寄主植物,需費相當大精力。尤其覓尋一些一年才發生一次的罕見珍稀蝶種,那更是難上加難。至於確認新種,另要有解剖等專業資料,更為不易。 為了研究所需,徐堉峰三天兩頭就得上山下溪,深入荒野,有時不免身陷險境。有一次為了研究兩岸蝴蝶關係,在貴州不曉得被什麼蟲子叮咬,得了一種類似登革熱的不知名怪病,喉嚨腫得像桃子,咳嗽都吐血,全身關節疼痛,寸步難行,差一點沒了命。
即使如此,徐堉峰仍然鍥而不捨,樂此不疲,1999年「台灣蝶圖鑑」出版第1冊,2002年第2冊,2006年第3冊,總共記錄了約210種台灣各式蝴蝶生態資料。 除了編寫「台灣蝶圖鑑」,更重要的是,儘管日籍學者白水隆 (1960年發表「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至今仍被認為是台灣蝴蝶研究的里程碑)曾經斷言,台灣的蝴蝶資料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大體完備,但是徐堉峰卻在其後陸續又發表了十幾種台灣新、特有種蝴蝶,破解了白水隆的迷思,把台灣蝴蝶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徐堉峰並且成為台灣唯一發表過1種以上新蝶種的人,其中不乏讓日籍學者驚艷的美麗蝴蝶。 例如「密紋波灰蝶」,過去一直被誤以為是台灣常見的波灰蝶。而波灰蝶由於數量多,大家不太注意,只知道牠的寄主植物,卻幾乎沒有卵的資料。但是徐堉峰和中山大學顏聖紘博士合作,歷經3年追蹤調查,不但揭開了波灰蝶的產卵習性:把卵產在花苞縫間並隨即封膠,還進一步發現密紋波灰蝶與波灰蝶是兩種不同的蝶(兩者生殖器不同),並進而確定台灣的密紋波灰蝶是新亞種。 又如徐堉峰和博士生呂至堅共同發表的「高山鐵灰蝶」,不但確認了這是台灣第二種鐵灰蝶,還發現台灣的「高山鐵灰蝶」和中國大陸甘肅的「秦嶺鐵灰蝶」是近親,因為「高山鐵灰蝶」幼蟲寄主植物是高山櫟,與秦嶺鐵灰蝶相同,同是冰河時期孑遺物種。 此外,經徐堉峰確認的台灣特有新種蝴蝶還包括夸父璀灰蝶等。正是因為這些重要成果,徐堉峰的研究才能得到日本蝶類學會的肯定。 徐堉峰說,在編寫「台灣蝶圖鑑」的過程中,他越來越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好事,一方面這個圖鑑可以具有半學術內涵,成為日後有關研究的基礎資料,另一方面這個圖鑑兼具推廣功能,對台灣生態保育也極具意義。
他說,蝴蝶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生態教育的良好材料,「對蝴蝶不好的環境,對人也不好」。例如台灣特有亞種、已經滅絕的大紫斑蝶,曾經生長在台南、高雄,這是因為牠的幼蟲寄主植物是高雄海邊原有的熱帶紅樹林,但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和高雄港開發,這片紅樹林被砍伐,使得大紫斑蝶失去棲地,終於從台灣這塊土地上消失。如果當初我們早知道大紫斑蝶的幼蟲習性,或許不致有此令人扼腕的結果,而保護大紫斑蝶,也有助於維護南台灣濱海地區生態。 徐堉峰進一步指出,台灣一直有「蝴蝶王國」美譽,在有限的地域上分佈了近400種蝴蝶,其中約50種是台灣特有種。20世紀50、60年代,台灣的蝴蝶加工業發達,每年約消耗3000萬至5億隻蝴蝶,製成各式工藝品出口,年產值約200萬至3000萬美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過不小的奉獻。 然而,台灣本土對蝴蝶資源的了解卻很不夠,對蝴蝶的保育也只是在近年才受到提倡,所以才會發生像大紫斑蝶及台灣燕小灰蝶等在我們眼皮底下滅絕的情況,「太丟臉了,」徐堉峰說。 緣於種種因由,徐堉峰表示,他將會試著繼續致力於「台灣蝶圖鑑」的編寫,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總數大約400種的台灣蝴蝶全部調查清楚,掌握台灣蝴蝶資源的家底。走過國四班陰霾,如今站在台灣蝴蝶研究頂峰的徐堉峰說,這是他今生一輩子的工作,將用全部生命投入。980402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日本的昆蟲研究水準舉世聞名,然而2008年日本蝶類學會研究獎「林賞」卻主動頒給一位台灣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徐堉峰,以肯定他在台灣蝴蝶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但是誰能想像,徐堉峰年輕的時候,竟然一度是位考不上好高中的國四班學生。
在台灣早年尚未建立多元化升學管道的年代,「國四」是一個令青少年和家長聞之色變的名詞,它代表的是挫折、失敗、沒有面子、前途無亮。有多少青少年因為國中時期功課不理想,被分到後段班,飽受打擊,信心和人格遭受扭曲,就此自暴自棄,失去人生方向。僥幸走過那段歲月的,也不免在稚嫩的心靈上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徐堉峰就有這樣刻骨銘心的經歷。1963年出生的他,小學3年級時受到姑姑徐喜美的啟發和鼓勵,對昆蟲產生莫大興趣,一次前往野外採集標本,看到華麗的紫斑蝶蛹,就此迷上蝴蝶。這一迷不得了,徐堉峰不但投注全副精力,也荒廢了學業,在高中聯考一敗塗地,只好轉進國四班。 接下來的一年,徐堉峰承受極大壓力,每天早上7點就走進補習班,直到天黑才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一星期只有週末才看得到太陽」。經過365天日夜苦讀,終於在第2年的聯考鹹魚大翻身,金榜題名台北市建國中學。
不過,國中的教訓並沒有讓徐堉峰失去對蝴蝶的熱愛,到了高中依然故我,沈迷於昆蟲世界,「不喜歡的科目,書就看不下去」,以至在大學聯考又差點慘遭滑鐵盧,英文測驗題居然抱了個大鴨蛋,僅擦邊考上文化大學,直到大二插班進入台灣大學昆蟲系。 台大畢業之後,徐堉峰想繼續深造,那時候英文已經突飛猛進,托福和GRE都考得比班上同學好,申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直攻昆蟲學博士,歷經7年拿到學位,返台任教。
回顧這段求學歷程,徐堉峰得出一個結論:「要以興趣為學習的動力」,他說「我是喜歡蝴蝶才去當教授,不是為了當教授才去喜歡蝴蝶」。他還說,自己為什麼能走出國四班的陰影,並從大學聯考英文測驗題零分到插班台大、留美?全憑對蝴蝶的喜愛。因為研究蝴蝶的書籍都是原文的,他很想讀懂,知道書中到底說什麼,於是就拚命看原文書,「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翻了幾遍」,不但充實了昆蟲的知識,英文也大有長進。「後來教育界研究多元化入學方案,聽說還把我當作案例」,徐堉峰靦腆笑著說。
有著國四班經歷的徐堉峰,返台後懷著對蝴蝶始終如一的興趣,一頭栽進蝴蝶分類、生態、演化等的研究,在彰化師大教學期間常到鳳凰谷鳥園採樣,受到組長劉春田期勉,何不編寫一套完整的台灣蝴蝶圖鑑,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於是嘗試投身這項艱鉅工作。 編寫蝴蝶圖鑑並不簡單。一般來說,基本資料必須包括雌蝶和雄蝶個體外觀圖片,如果要更完整些,就要有幼蟲及寄主植物、卵、蛹、棲息地、生活史等資料。由於蝴蝶在野外罕見固定蹤跡,因此從尋找成蟲、發現幼蟲到辨識寄主植物,需費相當大精力。尤其覓尋一些一年才發生一次的罕見珍稀蝶種,那更是難上加難。至於確認新種,另要有解剖等專業資料,更為不易。 為了研究所需,徐堉峰三天兩頭就得上山下溪,深入荒野,有時不免身陷險境。有一次為了研究兩岸蝴蝶關係,在貴州不曉得被什麼蟲子叮咬,得了一種類似登革熱的不知名怪病,喉嚨腫得像桃子,咳嗽都吐血,全身關節疼痛,寸步難行,差一點沒了命。
即使如此,徐堉峰仍然鍥而不捨,樂此不疲,1999年「台灣蝶圖鑑」出版第1冊,2002年第2冊,2006年第3冊,總共記錄了約210種台灣各式蝴蝶生態資料。 除了編寫「台灣蝶圖鑑」,更重要的是,儘管日籍學者白水隆 (1960年發表「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至今仍被認為是台灣蝴蝶研究的里程碑)曾經斷言,台灣的蝴蝶資料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大體完備,但是徐堉峰卻在其後陸續又發表了十幾種台灣新、特有種蝴蝶,破解了白水隆的迷思,把台灣蝴蝶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徐堉峰並且成為台灣唯一發表過1種以上新蝶種的人,其中不乏讓日籍學者驚艷的美麗蝴蝶。 例如「密紋波灰蝶」,過去一直被誤以為是台灣常見的波灰蝶。而波灰蝶由於數量多,大家不太注意,只知道牠的寄主植物,卻幾乎沒有卵的資料。但是徐堉峰和中山大學顏聖紘博士合作,歷經3年追蹤調查,不但揭開了波灰蝶的產卵習性:把卵產在花苞縫間並隨即封膠,還進一步發現密紋波灰蝶與波灰蝶是兩種不同的蝶(兩者生殖器不同),並進而確定台灣的密紋波灰蝶是新亞種。 又如徐堉峰和博士生呂至堅共同發表的「高山鐵灰蝶」,不但確認了這是台灣第二種鐵灰蝶,還發現台灣的「高山鐵灰蝶」和中國大陸甘肅的「秦嶺鐵灰蝶」是近親,因為「高山鐵灰蝶」幼蟲寄主植物是高山櫟,與秦嶺鐵灰蝶相同,同是冰河時期孑遺物種。 此外,經徐堉峰確認的台灣特有新種蝴蝶還包括夸父璀灰蝶等。正是因為這些重要成果,徐堉峰的研究才能得到日本蝶類學會的肯定。 徐堉峰說,在編寫「台灣蝶圖鑑」的過程中,他越來越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好事,一方面這個圖鑑可以具有半學術內涵,成為日後有關研究的基礎資料,另一方面這個圖鑑兼具推廣功能,對台灣生態保育也極具意義。
他說,蝴蝶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生態教育的良好材料,「對蝴蝶不好的環境,對人也不好」。例如台灣特有亞種、已經滅絕的大紫斑蝶,曾經生長在台南、高雄,這是因為牠的幼蟲寄主植物是高雄海邊原有的熱帶紅樹林,但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和高雄港開發,這片紅樹林被砍伐,使得大紫斑蝶失去棲地,終於從台灣這塊土地上消失。如果當初我們早知道大紫斑蝶的幼蟲習性,或許不致有此令人扼腕的結果,而保護大紫斑蝶,也有助於維護南台灣濱海地區生態。 徐堉峰進一步指出,台灣一直有「蝴蝶王國」美譽,在有限的地域上分佈了近400種蝴蝶,其中約50種是台灣特有種。20世紀50、60年代,台灣的蝴蝶加工業發達,每年約消耗3000萬至5億隻蝴蝶,製成各式工藝品出口,年產值約200萬至3000萬美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過不小的奉獻。 然而,台灣本土對蝴蝶資源的了解卻很不夠,對蝴蝶的保育也只是在近年才受到提倡,所以才會發生像大紫斑蝶及台灣燕小灰蝶等在我們眼皮底下滅絕的情況,「太丟臉了,」徐堉峰說。 緣於種種因由,徐堉峰表示,他將會試著繼續致力於「台灣蝶圖鑑」的編寫,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總數大約400種的台灣蝴蝶全部調查清楚,掌握台灣蝴蝶資源的家底。走過國四班陰霾,如今站在台灣蝴蝶研究頂峰的徐堉峰說,這是他今生一輩子的工作,將用全部生命投入。980402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